10月16日至18日,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黄浦举行。会议期间,人工智能(AI)成了多场演讲与对话的核心议题,既探讨了AI赋能与耗能的双重属性,也聚焦AI的当下应用或未来展望。
AI发展的双重属性:能耗压力与减碳效能
大会披露的多项数据显示,AI技术发展正面临能耗与减碳的双重考验。
随着AI的发展尤其是生成式AI的兴起,对算力的不断追求,也带来了电力消耗的飙升。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,到2030年,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较2024年增长一倍以上,其中AI算力需求是主要驱动因素。
与此同时,AI也为能源转型带来了巨大机遇。
从能源需求侧来说,AI可通过算法优化实现能效提升。数据中心借助实时数据分析调整制冷系统,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;在制造、建筑、交通等高耗能领域,借助AI优化生产流程、精准匹配用能需求、全面分析碳排放节点等方式,可以实现效率提升、能耗下降的双重目标。
除促进能源转型之外,善用AI还可以直接守护和节约资源。例如,通过实时数据和天气预报,AI能帮助我们减轻极端天气的影响;由AI驱动的数据监测和预防性维护,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尽早发现漏水问题,还能优化用水效率。
与会专家指出,AI的绿色价值并非源于技术本身,而是取决于其与具体场景的深度结合。
例如,施耐德电气提供的由AI驱动的微电网解决方案,通过AI系统实时分析建筑用能规律,动态调节光伏电力分配与设备运行状态,最终实现光伏自消纳率88%、建筑新能源渗透率67%,碳减排量超70%,成为全球首座获得LEED净零碳认证的图书馆。
多场景落地,AI引领产业低碳转型
AI正在深度融入工业、能源、出行等领域,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低碳转型,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。
在工业领域,AI无疑是高碳行业转型的核心技术支撑之一。中控科技集团创始人褚健指出,化工、钢铁等流程行业工艺极其复杂,减碳需以AI与工业机理深度结合为基础,而非单纯依赖数据驱动。“这好比一位大厨,不仅要知道菜谱(数据),更要理解火候与食材反应的原理(机理模型)。”褚健说。
基于这一理念研发的“时间序列预训练大模型”,已在百余家工业企业规模化部署,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安全、质量、能耗进行优化和预测性维护。
褚健预判,“未来工厂还将实现‘内超智能化、外超无人化’,就像今天的无人驾驶汽车”。通过AI驱动的无人化工厂,不仅能够大幅降低人力成本,更能实现极致的能效管理和安全生产,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。
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提出,AI也是促进能源供需两端协同发展的“加速器”。近年来,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,能源系统正从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流动。
AI不仅能高精度预测电力供需的变化,通过智能调度实现精准匹配,在大大减少能源浪费的同时,还能更好“消化”可再生能源,从而让电力系统更稳、更绿、更高效。
尹正介绍,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引入AI能源管理系统后,通过实时监测2000余台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,优化制冷、照明等用能环节,两年内实现范围1(直接排放)和范围2(外购能源等间接排放)碳排放减少90%,范围3(价值链上下游等其他间接排放)碳排放减少65%,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“可持续灯塔工厂”。
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则从智慧出行领域分析了“物理AI”给可持续交通带来的可能性。与基于规则的传统自动驾驶不同,小鹏研发的全新VLA(视觉语言行动)自动驾驶大模型通过海量真实驾驶数据训练,在复杂路段的处理能力较传统算法提升13倍,可通过最优路线规划减少30%的无效行驶,极大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,优化城市交通结构,减少拥堵与排放。
AI的风险性不可忽视,根本是要以人为本
“自然世界非常复杂,作为人类而言我们并不能理解、管控自然,但是人工智能是非常完美的工具。”《2049》作者、科技预言家、《连线》杂志创始主编凯文·凯利指出,当前AI缺乏对物理三维世界的理解能力,而未来的空间智能与增强现实结合,将使AI成为理解和优化真实世界的强大媒介。这预示着AI在模拟复杂生态系统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、管理能源网络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。
AI能不能帮助中国变得更加“酷”?
他表示,酷意味着人们能够在城市里面进行更好地生活。五年时间,中国可能会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芯片。同时,也可以将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绿色技术输出到国外,这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。
“在接下来25年内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非常酷的中国,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会成为愿景实现的重要基石。”凯文·凯利说。
尽管AI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显著,但其应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与伦理问题,仍不可忽视。
Verimag实验室创始人、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·希发基斯指出,AI与以往技术截然不同,它直接挑战了人类在产生和应用知识这一核心能力上的独特性,因此潜藏着对个体身份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。
我们能信任AI系统吗?对此,希发基斯表示,AI系统几乎无法像传统系统那样进行可靠性认证。
除了技术风险,希发基斯更担忧系统性风险——技术垄断、劳动力市场动荡、环境成本,以及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类自主性的丧失和认知缺陷。“我们过多地依赖人工智能来帮我们做决策,这会带来人类思想能力的下降。”他呼吁,必须建立全球性的、以人为本的AI监管框架。
与会嘉宾共同强调了AI时代人的不可替代性。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·莱维特鼓励人们积极使用AI这一工具,把当前的AI比作“12岁的天才小孩”,既聪明又愚蠢。
褚健指出,AI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,而是让工程师和操作工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,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。何小鹏也认为,未来的关键是如何管理好AI与机器人,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。
可持续发展需要先进算法,更需要广泛的合作和最坚定的责任,只有让科技成为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,才能共建更加韧性和绿色的未来。
来源:生态环境部
2025-10-18



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9303